虽然大部分国土被沙漠覆盖,但地理位置、能源禀赋以及人口规模使得沙特成为阿拉伯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环球时报》记者日前赴沙特深入采访,近距离观察、感受到这个神秘王国的传统与开放,也蕴含着其对实现“2030愿景”的无限期待。
(相关资料图)
餐厅里有“家庭区”
北京出发,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转机,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透过飞机舷窗终于得以一睹沙特首都利雅得的风貌。夜晚的灯光将城市点亮,随着飞机平稳降落在哈立德国王国际机场,这个古老王国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
“沙特阿拉伯”由“沙特”和“阿拉伯(半岛)”两个不可分割的要素组成,后者标注地理坐标,前者则是这个王国的创始家族和掌权者。从机场开始,酒店、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均悬挂王室家族成员的大幅画像,中间为已故国王阿卜杜拉,右侧为现任国王萨勒曼,左侧为王位第一顺位继承人、王储穆罕默德。
在沙特,妇女在公共场合必须身着黑色长袍,并用黑色面纱遮住头发和脸,只在眼部露出一道细长的缝隙。女性不允许单独外出,必须有法定监护人陪同,法定监护人必须是男性,可以是父亲、丈夫、兄弟或者是儿子。抵达沙特后,《环球时报》记者发现,餐厅里分“男性单身区”和“家庭区”,“家庭区”是一片由窗帘或围挡隔开的独立封闭区域,女性进去仿佛“回到家”,可以摘下头巾进食,离开前再穿戴整齐即可。
据介绍,年轻的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放宽对女性的限制,到访沙特的外国女性无须“入乡随俗”,穿长衣长裤即可。正因如此,《环球时报》记者在采访期间并未感受到服饰上的不便,却也经历了惊魂一幕。
由于行程紧张经常顾不上吃饭,一天晚上9时,饥饿难耐的记者独自出门想去酒店附近的超市买些食物。不料一辆停在街角的吉普车突然摇下车窗,一位身穿制服的男子探头喊记者过去。记者一边摆手说“NO”,一边快步离开。男子随即发动汽车跟上,记者一路狂奔返回酒店,所幸那个男子并未有后续行动。
次日,当地人听了记者讲述之后分析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遇到传说中的“宗教警察”,会逮捕衣着不合规范的女性。虽说近年来90%都已下岗,但不排除遇到剩下的10%。但更多人倾向第二种分析——单纯的搭讪。当地人解释说,记者虽然身着长衣长裤,但在当地男性的眼里还是十分扎眼。
看手袋,辨身份
如何分辨“谁是谁”是困扰《环球时报》记者的另一个问题。在其他国家,朋友相见离老远就打招呼,沙特女性之间难道要等面对面看眼睛、听声音才能“相认”吗?当然不是!当地向导告诉记者,有个很简单的方法:看包!
此前有媒体报道,一位沙特公主在巴黎的住所被盗,丢了30多个爱马仕包。实际上,不一定是公主,很多沙特女性都对名牌手袋情有独钟。在利雅得王国中心的商场里放眼望去,几乎每位沙特女性都肩背一款时尚的大牌包,爱马仕、香奈儿、迪奥、古驰……透过露在黑袍之外的名牌手袋,或许可以窥见主人的身份和审美。
坐落在商场黄金位置的一家店铺吸引了《环球时报》记者的注意——维多利亚的秘密。这家内衣店只允许女性或女性家属进入,单独男性则被拒之门外。很多沙特女性在店内选购,遇到心仪的款式还会每种颜色各来一套。向导介绍说,阿拉伯国家的女性虽然受到宗教和传统文化的约束,但在黑袍之下,也喜欢穿着时尚性感的服装。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女士卫生间专门有一排挂钩,沙特女性在这里挂好黑袍,展露出黑袍下的秘密。她们对着镜子补妆,尤其喜欢亮晶晶的眼影和鲜红的唇膏,喷上香水,将贴身的高档裙装整理平整,最后再套上传统黑色衣袍,回到“外面的世界”。
“2030愿景”助力沙特国际化
在利雅得街头,“2030愿景”的宣传展板随处可见,勾勒出这座集金融投资、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未来图景。2016年,沙特开启一场改革式的政治与经济创新。当年4月,时任副王储的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亲王宣布一项名为“2030愿景”的经济改革倡议,为摆脱单一的石油经济,计划在2030年之前,使制造业、旅游业、金融等非能源部门创造的收入达到与原油、天然气出口相当的水平。“2030愿景”包含三大目标:成为阿拉伯与伊斯兰世界心脏、全球性投资强国、亚欧非枢纽。
“2030愿景”中提到,希望将旅游业打造为沙特支柱产业之一。2019年起,沙特已经向国际游客敞开大门,向包括中国在内的49个国家推出一年多次往返电子签证。《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申请者只需打开申请网页,填写个人信息并在线缴费后,等待几分钟,就会收到前往沙特的电子签证。
此外,沙特计划耗资5000亿美元打造沙漠中的大型滑雪胜地TROJENA。亚奥理事会此前宣布,沙特获得2029年亚洲冬季运动会的举办资格,令沙特成为第一个举办亚冬会的西亚国家。
在利雅得中心商务区,几名年轻沙特女性围坐一起喝着咖啡,《环球时报》记者按下快门记录这一刻。此举引起她们注意,冲记者挥手。记者走过去,本想如果她们觉得不妥可以删除照片,不料她们却说:“欢迎来到沙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