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林小俊
第29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员、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资料图片)
蓝天、白云、椰树、沙滩,一排医生穿着同样的定制T恤,背上是“Good Bye Dr. Lyn”的字样——照片将2020年9月的这一天定格。这是中国眼科医生林小俊结束支援桑给巴尔的任务,即将回国的前夕。
桑给巴尔位于东非,是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组成部分,1964年8月,中国政府向桑给巴尔派出第一批援桑医疗队。林小俊一家三代先后有三位医生,四次前往桑岛支援,传为佳话。一年多时间,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林小俊仍然完成了613台眼科手术,不辱使命,用自己的努力给更多当地人民带去光明,也为中国医疗队这块金字招牌擦亮属于他的那一角。
一家三代,四次援桑
非洲情缘传承半个世纪
中国政府医疗援桑始于1964年8月,林小俊一家与桑岛结缘,也从这一年开始。
林小俊爱人的叔公周志耀教授是鼓楼医院的泌尿外科医生,是第一批中国援助桑给巴尔医疗队员。1977年1月,他再次带队参加第五批中国援助桑给巴尔医疗队,两次赴桑工作4年余。1965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桑给巴尔时,叔公和援桑医疗队队员们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66年,他和戴传孝教授在桑给巴尔完成当地首例断肢再植手术,被当地报纸称为“奇迹般的手术”。在两次援非医疗工作期间,他组织编写了近30万字的《非洲外科学》专著,作为培训当地外科医师的教材和我国援外人员的学习教材,深受业内外人士好评。
林小俊的岳母周晓玉教授是南京市儿童医院的儿科医生,她也是中国第17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的成员,1997—1999年在桑给巴尔奔巴岛工作了两年。那时当地医疗条件极其简陋,连最基本的氧气、生化检查等条件都不具备,更谈不上CT、呼吸机了,药品种类奇缺,连青霉素也要计划配给。没有胸穿针,就用输液皮条替代来做穿刺放液,救回结核性胸膜炎的孩子;没有生化检查和透析设备,她制定严密方案,让无尿14天的孩子痊愈出院……周晓玉教授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叔公和岳母在桑给巴尔的特殊经历也让林小俊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2019年援非任务下达到林小俊所在的江苏省人民医院,林小俊主动报名参加。因为有过1年半的援疆经验,他一下子就被组织批准。这次,他要去最艰苦、最需要他的地方。
613台眼科手术
当地人民点赞“China,Good”
2019年7月,作为第29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员,林小俊来到了万里之外的桑给巴尔岛。在桑给巴尔,林小俊除了周一门诊外,其他时间每天至少有十余台手术。
在林小俊到达桑给巴尔之前,因为设备、医生都缺乏,当地的视网膜脱离修复术已经暂停了十年。2020年2月24日,桑吉巴尔纳兹莫加医院眼科门诊,来了一位因为左眼视力下降1个月而来预约做白内障手术的病人。但检查后发现,患者实际上是左眼视网膜脱离、老年性白内障,右眼多年前做过白内障手术但未能成功植入晶体。如果在国内,林小俊会直接选择左眼白内障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但是桑给巴尔不具备开展玻璃体切除的手术条件。如果推荐该病人去两个小时船程之外的达市手术,他至少要准备1万人民币手术费,这显然超过了他的经济负担能力。视网膜脱离是个急症,如果不治一定会很快失明,林小俊只能选择尽力一试。
为了能查清楚眼底,林小俊于2月25日为该病人做了表面麻醉下左眼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并反复检查眼底。幸运的是该病人的裂孔是位于上方的单一马蹄孔,对于这种情况的网脱,可以考虑行巩膜扣带术。林小俊因地制宜,好不容易拼凑出一套扣带手术器械,加上之前从国内带来的硅胶块和5-0尼龙线,于2月28日成功为该病人施行了巩膜外环扎加压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术后第三天,该患者视网膜全部复位,视力提高,视野也得到恢复。就这样,这台桑岛这十年来的首例巩膜扣带术成功了!
在桑给巴尔一年多时间里,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林小俊仍然开展眼科包括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等各类手术613台。虽然往往因手术错过午饭,周末也总要去为手术患者复诊,但林小俊说,当非洲人民看着你竖起大拇指说“China,Good”的时候,他能深深感受到这份光明使命的责任与光荣。
是医生也得是工程师
他留下个性化“援外指南”
613台手术,很多都是因地制宜创造手术条件“硬生生”完成的“相比我的岳母和叔公当时援桑的条件,我们现在已经很幸福了,但是手术器材缺乏仍然是医生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在这里,你不仅得是名医生,还得是名工程师。” 林小俊说。
桑岛靠海,手术器械极易腐蚀,初到桑给巴尔,林小俊面临的手术刀都是锈迹斑斑的,消毒锅没有纯净水就搁置,没有氧气全麻手术就不能开展。这种情况,一直到中国援助的物资到了才有所缓解。为便于手术,林小俊还自行购买并捐助桑给巴尔眼科中心5000元的急需器械和设备。
白内障手术中使用的超乳机,当时已经“服役”了6年,在一次次磨合中,林小俊也摸准了这台机器的“脾气”。“使用体验还是不错的,抓核很稳,但跟随性不是很好,机器表面部分已经开始腐蚀掉屑,管道没有更换过,刚性不足,所以得特别注意前房浪涌。”林小俊说,这台做白内障手术必备的机器,手术前循环灌注测试老是提示低负压,通不过测试手术就开展不了。“在国内医生不用太操心仪器设备这块,但在这里不一样。我们试了很多办法,通过国内工程师远程指导,依次排除找到了问题症结:传感器生锈严重,通过干纱布擦拭后暂时解决了问题。”
林小俊盘点了眼科手术室所有设备,将使用注意事项、养护事项和如果遇到问题的处理方法详详细细地写了一份图文并茂的指南,发布到了网上,一键可以转给后续来支援的医生,帮助医生快速上手,少走弯路。
林小俊留下的指南,还有一份厚厚的语言笔记。为了更好地与当地病患交流,林小俊自学斯瓦希里语,将门诊、手术间、病房内高频词汇记了厚厚的笔记,林小俊是第29期援桑医疗队里斯瓦希里语说得最好的人。回国前他把自己的学习笔记送给江苏第30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眼科队员朱荣刚。
现在,在桑给巴尔当地医院和卫生部门,来自中国江苏的一个大家庭三代人四次来到桑给巴尔做援外医生的故事被传为佳话,他们和所有援桑医疗队队员共同谱写了跨越近半个世纪的中桑情缘。
行者无疆:永不熄灭的生命火种
援外医疗60周年扬子晚报特别策划
指导单位:江苏省委网信办 江苏省卫健委
本期执笔:杨彦 美编:冯晨禛
关键词: